星期四, 12月 06, 2007

愛麗絲漫遊記 Alice in the Cities(下)


看完【愛麗絲漫遊記】,接著看【溫德斯向前行】,可以發現菲力普幾乎是溫德斯本身的投射,在經歷一場與死神的搏鬥後,溫德斯對於自己的存在產生懷疑,以及早年對存在主義的興趣完全表露在電影中,劇中的主角,幾乎都是有著心理上缺陷的男人,電影本身就是追尋自我,以及證明自我存在的過程,甚至連【慾望之翼】的天使布魯諾也可以視為追尋自身存在意義的角色。

在【愛麗絲漫遊記】開場的很長一段時間,鏡頭帶著菲力普穿梭在美國街道上,這段幾乎沒有對白的且又漫長的戲,有點讓人昏昏欲睡,觀眾開始時不懂他為什麼拿著相機四處拍照,直到他走進總編的辦公室,才發現他已經失去了寫故事的能力,但是一張張的美國風景照,無法讓他找到連結,於是他決定回德國。這裡除了是主角的心境外,也反映了溫德斯電影裡的另一個重點,熟識溫德斯的電影的人都知道,溫德斯的成長環境是在二戰後的德國,從小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美國在他心目中是一個神聖而美好之地,但當溫德斯來到美國之後,美國夢似乎從夢想回到了現實,雖說不至於美國夢碎,但是跟他小時候所看的美國電影、聽的美國搖滾樂有一段差距,這種對美國文化的失落感很明顯的表現在電影中…

菲力普到機場之後遇到了Lisa和愛麗絲,電影裡出現了第一個女性角色,在溫德斯的電影裡,很少出現重要的女性角色,但是在電影裡出現的女角,在現實生活中都和溫德斯有關係的女性,扮演愛麗絲母親的Lisa是溫德斯當時的女友,而扮演前女友的,是他的前妻,他們在飯店中的對話,也是溫德斯和他前妻真實的一段對話。電影裡主角和女性的互動,多少反映了溫德斯的現實生活。

溫德斯電影裡,唯一會在電影裡出現的重要女性角色,只有小女孩,比如說愛麗絲,或者是像Michelle Williams在豐饒之地扮演的Lana,幾乎是同樣的角色,她們代表的就是率真、直接,和成人不同,她們會把想講的東西直接講出來,對於在迷途的主角來說,這樣的角色是輔助他找回正確道路的必要。在電影裡愛麗絲跟菲力浦有些有趣的對話,每當他們在街上晃沒多久,愛麗絲就說她渴了、餓了或是累了,菲力浦回了他一句:妳除了餓還會什麼?愛麗絲無心機的說話方式,反而讓菲力浦不知所措,一直到後來他才從愛麗絲那裡找回了兒童的率真…


溫德斯在愛麗絲漫遊記裡用照片當作自我認同的象徵,在美國的飯店裡,前妻告訴他他拍照只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菲力浦在開場時,只拍一些風景照,他無法與人溝通。當菲力浦跟愛麗絲在荷蘭街頭閒逛時,愛麗絲拿起了他的拍立得相機,替菲力浦拍了張照片,她告訴菲力浦:「我要幫你拍一張照片,這樣你至少可以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但是菲力浦拿到照片後,鏡頭上帶到他的照片,愛麗絲的影像卻疊在他照片上,這表示菲力浦的自我認同的過程需要愛麗絲的幫忙。有趣的是,在溫德斯的Einmal這本書中,有兩張照片,一張也是愛麗絲拿著拍立得幫溫德斯拍下的照片,另一張則是兩人的合照,溫德斯旁邊的文字註解著:愛麗絲想兩次證明給我看,我也是存在著。


在尋找愛麗絲外婆的途中,他們倆個在快照亭連續拍了四張照片,前三張兩個人表情都不同,他們在試圖尋找一個默契,這四張照片象徵著他們關係的順序,最後一張照片兩個人都開懷大笑,兩人此時已經是真正的伙伴,甚至後來菲力浦跟一個成年女性在同張床上過夜時,愛麗絲還為此而吃醋。

他們最後一起上渡輪之後,菲力浦再度拿起了相機,但他這次拍攝的卻不是風景,而是愛麗絲和渡輪上的人,菲力浦終於找到自己存在的證明,在最後的一場戲裡,兩人在火車上的對話,菲力浦說:「我要寫完這故事」,因為愛麗絲,他終於恢復了他的寫作能力,最後一個俯角鏡頭,火車緩緩駛向前去,菲力浦在這個追尋自我的旅途上,到了終點,但是電影外的溫德斯呢?顯然沒有,他接著又拍了公路之王、巴黎德州、里斯本的故事等,一個又一個在人格上有缺陷的男主角,繼續著追尋自我的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