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8, 2007

Control / Last Days / I'm not There


音樂類傳記電影一向是很棘手的電影類型,不但要考究、寫實,還不能太過平鋪直述,否則會像一門無聊的歷史課,觀眾在五分鐘之內就進入夢鄉。這兩年看了不少關於搖滾樂手的紀錄片跟傳記電影,比如說葛斯范桑影射Curt Cobain的Last Days、講述後龐克傳奇樂隊Joydivision主唱Ian Crutis的Comntrol,和剛在金馬影展上映的I'm not There,

三個不同的導演拍出三種風格完全不同的電影,Anton Corbijn的Control幾乎是傳記電影最典型的拍法,從Ian的啟蒙時期到最後他最後的時刻,鉅細靡遺的的將Ian的生平介紹給觀眾,Ian和Joy Division崛起的過程,感情生活、顛癬造成Ian後期飽受身心折磨,用Ian自己寫的歌去描述當時的情況是再適合不過的!對於死忠的樂迷來說,在大螢幕重新見到Ian的故事,聽到Joy Division的歌曲,已經夠滿足了。想認識Ian或Joy Division的觀眾,這樣的紀錄片是最好的方式,一個半小時已經可以讓觀眾有初步而完整的認識,但對挑剔的電影觀眾來說,這樣的傳記電影卻有點乏味,至少對我來說,Control甚至遠不如24 Hours Party People...

葛斯范桑的Last Days嚴格來說,不太算傳記電影,這部電影只是由葛斯范桑從Curt Cobain的死亡而發想出來的故事,當然電影裡主角的穿著打扮,絕對會讓樂迷想起Cobain,葛斯范桑在電影裡用他最慣用的手法,將主角的最後數天,用許多看似平淡的瑣碎小事,拼湊出他在死前的心理狀態,整部片有如吸迷幻藥般恍惚,Velvet Underground在唱機中傳出的Venus In Furs,跟著主角緩慢的腳步遊蕩在鄉野間,躲著唱片公司的人,到小鎮觀賞著台上的搖滾樂隊,他似乎對一切感到厭倦,當他拿起吉他開始彈奏,似乎又感到一絲的生機,但是吉他聲嘎然而止,電影在最後在主角舉槍自盡之後歸於平淡。也許喜愛Nirvana的觀眾,看完會有受騙的感覺,或是霧裡看花,不過,Last Days可以當作緬懷Cobain身影的電影,也可以看成是一部獨立的故事...

而Bob Dylan的傳記電影,由陶德海恩斯執導的 I’m not There,是這三部中最有趣味的一部,在I'm not There之前,Bob Dylan已經有過傳記電影,如果重複之前的東西,想當然爾會索然無味之極。於是,導演大膽的用六個不同的角色,去詮釋Bob Dylan在各個時期的各種面向和角色,抗議歌手、詩人、搖滾樂明星、藍調、民謠歌手等等,這六個人的外在言行舉止,代表著Dylan內在的人格,導演試圖讓觀眾自行去拼湊出第七個Dylan,也是最真實的那個!在時空不斷交錯剪接下,觀眾很難融入任何一個角色,我們將被迫抽離出整個故事的框架,去思索每一個角色的一舉一動究竟代表著Dylan什麼樣的特質,以及每一句話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這具實驗性質的拍攝方式,如同走在懸崖邊上,觀眾其實很有可能,跟我大學時,第一次看絲絨金礦的錄影帶時的反應一樣,看到一半就放棄,但至少他是一部可以提供觀眾思考,而非讓觀眾坐在戲院兩小時什麼都不思考的傳記電影,我想這也不符合Dylan的風格吧! 至於凱特布蘭琪在這部電影裡的表現這裡就不必贅述了,沒有親眼看見的話,是無法體會的...

最後提一下,這三張專輯的OST值得一收,Control就不必說了,Last Days主角Michael Pitt演唱的Death and Birth有點Cobain的味道,I'm not there OST陣容龐大,Sonic Youth、Yo la Tengo、Sufjan Stevens、Calexico、Jack Johnson、Cat Power、Iron & Wine,甚至連劇中的Charlotte Gainsbourg都來插上一腳,這種陣容要去哪裡找阿?這些樂團重新演繹迪倫伯的經典名曲,風格各有不同,Cat Power的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以及Sonic Youth的I’m not There是不可不聽的兩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