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見樹又見林」,其中有一段講到「種族歧視」跟「資本主義」,這兩個名詞看起來似乎沒太大關連,但是從文化偏見跟權力結構的角度去觀察,卻發現「種族歧視」跟「資本主義」間的因果關係其實是非常密切的,可能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了,但卻是我沒想過的問題。
資本主義社會,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工,幫資本家爭取利益,而被歧視的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種,都是廉價的勞動力,白人藉由種族歧視,可以很容易的讓自己處於權力結構的上層,來壓迫底層的人,以獲取最大利益。種族歧視變成一個最合理的藉口,用不平等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如果不這樣做,白人中產階級將會面臨黑人的競爭,而資本家也將失去勞動力來源,所以種族歧視,除了文化上的偏見外,資本主義社會中,權力結構的鞏固,是不是影響種族歧視更大的變因?如果真是如此,我們要如何才能終止種族主義?恐怕得從整個結構下手,而這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這可以是個討論面向,但非絕對之結果。如德國納粹對猶太人、1949年敗退至台灣的中國人對台灣人,可以說是鞏固權力/權利,但與資本主義產生密切關係,我個人認為是非必然的。
回覆刪除另外說白人壓迫黑人的例子。
資本主義真的會因為不種族歧視而垮掉嗎?受影響是肯定的,但推論可能是這樣:不種族歧視→白人中產階級面臨黑人競爭→競爭之後某些"中產"白人填補勞動力的空缺→資本主義繼續剝削窮人(黑人白人都有)。
我相信此例中資本主義多少加強了種族歧視,但並非是先有資本主義才有了種族歧視,其觀念的產生—種族歧視一詞可參考維基百科—我認為才是要被優先改進的。
相反地,現今世界上被歧視的關鍵反而在於一個國家有沒有錢,或者有沒有文化。(窮國可以說,我們沒錢但我們有文化,如東歐;那些沒文化但有錢的國家可以吃得開;沒錢沒文化的國家只好吃屎。)至於社會主義的國家那麼窮苦(畢竟,他們無法用社會主義的方式解決經濟民生問題。)只好整天用道德或口號來催眠自己是完美的。
若僅單就資本主義這面向處理種族歧視,恐有顧此失彼之慮。
我想這本書的論點,不是說先有資本主義才產生種族歧視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的權力結構是鞏固種族歧視的一大原因。這種權力結構讓大多數的人(中產階級以上),不願意去正視種族歧視的問題,即便他們本身沒有種族主義傾向,他們仍會選擇阻力最小的方向,也就是繼續現在的權力結構,去壓迫黑人,替他們賺錢。但其實我們可以注意到,種族主義出現的時間,幾乎是在工業革命後,歐美列強開始向外擴張的時間點,包括對亞洲、非洲的侵略。
回覆刪除而權力結構跟種族的關係,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爆發的南北戰爭,蓄奴問題讓美國在權力結構之間產生極大的衝突,事實上工業化後的美國北方,部分反對蓄奴人士不見得更注重黑人的自由,反而是懼怕這股蓄奴勢力流向北方,而影響了北方工人階級的白人,而南方則是為了鞏固現有的權力結構,而反對解放黑奴,因而爆發衝突。北方的目的雖是解放黑奴,但很明顯的,在這問題上,勞動力的自由化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黑人的自由與平等,反而變成只是附屬的價值,而這權力結構的改變,卻讓黑人重獲自由。
當然,資本主義的權力結構只是原因之一,還有偏見、宗教、文化都是造成的種族歧視的原因,像德國屠殺猶太人、盧安達的大屠殺,都比較難用權力結構去解釋,但作者要提醒我們的是,大多數的人往往從心理跟文化面向去觀察種族主義,然而要改變這種情況時,我們卻經常忽略掉,消除種族歧視,勢必去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其阻力之大,超乎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