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查了一下電影網站,「小太陽的願望」本週上映,票房只有42萬,真是悽慘,首週上映的電影中,票房只贏過俄羅斯電影「狂愛聖彼得堡」,看來少了好萊塢明星、跟大製作成本加持,就算是美國福斯發行,頂著奧斯卡光環也不是票房保證。看到這樣的情況,真的令人感嘆,為什麼這部兼具娛樂和另翼觀點的電影都沒人要看?台灣觀眾到底都在看什麼?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以目前的台灣的電影市場來看,看似多元,五花八門的電影令人眼花撩亂,但事實上,好萊塢電影佔了台灣電影票房超過一半以上,以2006年為例,去年院線312部電影,美國影片佔了139部,將近一半,而八大影業的電影更有90部,更可怕的是去年台灣地區票房前20名有17部美國電影,兩部香港電影,一部德國電影(但霍元甲、黃金甲和香水皆為美國八大影業出資),一直到35名才看到非美商的片子(台灣的詭絲也是福斯發行)。
很明顯的,台灣已經被美國文化殖民成功了。從十幾年前台灣被迫解除對外片的限制,美國開始大量頃銷好萊塢電影,八大影業將電影商品化,大量的宣傳跟包裝,電影變成一種廉價的消費性商品,在好萊塢的強勢下,台灣、香港和其他國家的電影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這種現象乍看之下僅是商業競爭下的結果,但電影不單是商品而已,它同時也是一項文化產業,電影同時也在影響著社會整體的價值觀。
也許很多人不會在意這樣的事情,但這種情況卻讓台灣人喪失了多元文化的選擇,單方面的接受美國的文化頃銷,而幾乎所有的好萊塢電影都傳達某幾個特定的觀點,英雄主義、保守主義和消費主義,在好萊塢電影裡我們看到大量的英雄人物、戰爭被塑造為神聖的、強調傳統價值跟男性觀點,在這些電影裡,我們不會看到麥克摩爾批評小布希的紀錄片-「華氏911」、溫德斯對美國夢的反省-「豐饒之地」,甚至只要碰觸到美國保守文化禁忌的,幾乎看不到,種族、性別歧視、恐同、貧富差距等議題,極少在美國電影裡出現,去年的斷背山,今年的火線交錯、小太陽的願望,算是另翼觀點的翻身(其實也只有在影展和奧斯卡翻身,看看賣座前幾名的電影還是一樣)。長期觀看好萊塢電影,也許我們的價值觀正一點一滴的被美國化而不自知。(尤其是消費主義)
大量收看好萊塢電影的台灣觀眾,早已習慣接受好萊塢的電影文化,而不願意去接觸其他電影,明星、製作成本才是觀眾選擇的考量,宣傳費砸的夠不夠多、預告夠不夠刺激才是直接影響觀眾進電影院的原因,電影好不好看已經是其次,就像去麥當勞、肯德雞、星巴克是一樣的道理,消費者買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那個品牌…
資料來源:
2006票房:http://tpbo.wretch.cc/2006.htm
美國八大影業:環球(Universal)、派拉蒙(Paramount)、博偉(Disney、TouchStone、好萊塢BV)、華納(Warner)、20世紀福斯(Fox)、哥倫比亞三星(Columbia/Tristar)、米高梅(MGM)、夢工廠(Dream Workers)
唉~~
回覆刪除這麼好的片
我的朋友們也都只看刺激的商業片
他們都覺得我看的電影一定悶又無趣
即便我一直勸說此片很好笑有趣
他們還是只願相信台灣票房最好最多人看的片子......
真的很擔心
電影院都只願意上映商業動作大片
以後這種好片不會只能等DVD了吧??
天啊~~~
真的很無奈阿,除了大學同學之外,跟其他人推薦都沒人理我,完全都被商業電影洗腦了...廣告的效用還是大過人際關係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