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9, 2007

四月三週又兩天 短評


最後一幕主角說:「讓我們把這件事全忘了吧」,螢幕暗下來後,我才鬆了一口氣,當然不只是因為我的左膝蓋隱隱作痛,「四月三週又兩天」其實只是短短的一天,但電影裡壓迫的氣氛,卻讓我覺得時間緩慢的像過了一年…

走出戲院後,我想到2005的年坎城金棕櫚影片,達頓兄弟的「孩子」,同樣整部戲沒有配樂,手持攝影機,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呈現了當時環境的的真實一面。坎城影展之所以受重視,和奧斯卡、金球獎甚至其他大型影展最大的不同是,坎城影展特別重視「人道精神」,不管是葛斯范桑的「大象」、達頓兄弟的「孩子」、肯洛區的「吹動大麥的風」甚至是麥可摩爾的「華氏911」,它們未必是當年最好看的電影,但電影所呈現的精神卻是無可比擬的,這些電影都試圖喚起人們在這個世界忽略的某個角落,這也是我認為一部電影最重要的地方,電影可以玩得五花八門,但缺乏思想的電影,就只能跟電視遊樂器一樣,變成一種單純的娛樂…

「四月三週又兩天」的劇情其實非常簡單,1987年同個宿舍的兩個大學女生,其中一個懷孕了,而主角是她的朋友,為了幫她朋友墮胎,在共產極權的環境下,她們得找非法的醫師秘密進行墮胎。片名「四月三週又兩天」剛好是墮胎的極限,過了這天,在羅馬尼亞的罪名就不叫「墮胎」,而是「謀殺」…

電影一開始,兩個女大學生的對話,隱隱透露出她們即將要做一件事,導演沒有讓我們清楚的知道,隨著鏡頭跟著女主角的移動,穿梭在宿舍間、與男友的互動,雖然看起來輕鬆,但是壓迫感卻越來越重,在飯店訂房的不順利、和陌生男子在車上的對話,到飯店之後,那種壓迫感攀升到最高點,突然之間劇中主角和觀眾都害怕接下來將發生的事,這種強烈壓迫一直跟著女主角,一直到最後,兩個女生坐在飯店餐廳的那一幕…

我不確定導演這部電影是否有政治意涵,但時間設在1987,這時間點是羅馬尼亞脫離共產極權的前夕,電影裡在飯店的情節似乎影射羅馬尼亞,為了脫離極權所付出的代價,即使在事情發生後,仍有不能彌補的巨大傷痛,而最後主角丟出的那句話:「讓我們忘記今天所有的事情」,不只是在對她眼前的朋友,也是對所有羅馬尼亞人所說的一句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