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兩篇關於攝影的文章,一篇是關於德國導演溫德斯對攝影的看法,現在影像爆炸的年代,任何照片都可能被後製、改變,早已不存在所謂的「真實」,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照片,才能讓閱讀影像者,停下腳步,而有一絲絲的感動?
另一篇是關於郭力昕老師,對於主流攝影圈所謂「真實」的懷疑,如果「後製」在主流攝影圈是被唾棄的,不真實的,那麼,那些加上濾鏡、重複曝光的攝影技巧所拍出來的照片,可以稱做為真實嗎?
我只能說,很高興我在剛學攝影的時候,遇到了郭力昕老師,記得第一次上老師的課的時候很驚訝,老師沒有教我們任何攝影技巧,就讓我們自己去拍攝,然後第二次上課,大家就開始討論自己拍攝影像的意義,上了一學期的課,老師沒有教什麼攝影技巧,上完課甚至不知道自己學會了什麼。但是在升上大三、大四甚至畢業之後,才慢慢發現,自己在大二的課堂上所獲得的,遠超過自己的想像。感動人心的影像,不是因為相機跟鏡頭多昂貴、色彩多豔麗、攝影技巧多高超,而是來自於作者賦予影像的意義,或是觀者從影像獲得的意義。雖然只是很簡單的概念,但是玩攝影的人應該絕大多數都不瞭解。
我爸是一個傳統的攝影玩家,他在我小時候就參加過攝影協會,家裡擺滿了他得獎的獎盃,牆上掛滿了他得意的照片,自從我因為想拍樂團,買了類單眼相機之後,他就一直想教我各種攝影技巧,然後一再的叫我去拍花、鳥、煙火之類的東西。對我來說,拍攝這些東西毫無意義,如果不是因為要在低光源的情況拍攝樂團,我根本不會想買單眼,一台能手動操作的傻瓜相機,只要知道自己想呈現什麼樣的影像意義,拍出來的東西絕不會比一台昂貴的單眼差。大多數所謂的攝影玩家,拍出來的影像沒有靈魂,只是一張張華麗的照片,用昂貴的金錢堆砌出來的東西,看看那些攝影論壇,討論的都是用什麼器材、照片的銳利度、解析度,這些真的那麼重要嗎?少有人在討論影像本身的意義,跟作者想表達的概念,就好比一部堆砌著一大堆特校的好萊塢電影,跟垃圾沒什麼兩樣。
對於影像的後製,我個人並不反對,端看如何後製,攝影本身就呈現的原本就只是作者的「真實」,透過攝影者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無所謂「客觀」的真實,那麼,利用攝影技巧所拍的照片,跟用後製修圖出來的照片,只要能忠實的呈現作者想表達的概念,有何差別?能更為貼近作者想表達的意義,那麼後製就有其價值,在後現代藝術,利用拼貼、重組影像,製造出影像的蒙太奇,早已是家常便飯…
你贊成透過後製修圖來幫助作者忠實的呈現想表達的概念,而你又批評堆砌一大堆特效的好萊塢電影如垃圾一般,如果電影特效可以幫助創作者呈現想表達的想像世界,那麼"大量特效的電影"和"後製修圖的照片"對你來說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得到你的評價是一貶一褒?我很好奇你的觀點...
回覆刪除很抱歉我說的不清不楚哈!應該說後製如果只是為了讓照片更炫麗、更花俏,那也大可不必,同理電影的特校亦然。但舉例來說,許多後現代主義的藝術,仰賴的就是重新拼貼或組合現有的影像,來表達作者的概念,這種後製就是必要的,電影的剪接、蒙太奇的概念不就是這樣?
回覆刪除我絕不反對電影的特校,但現在好萊塢大部分電影的特校都只是為了讓電影更能吸引或刺激觀眾,而非為了表達作者的概念使用。後製跟特校本身都沒有錯,這是科技的進步,端看使用者如何去使用它們。
而且,攝影跟電影本身還是有一些區隔的,攝影主要靠影像本身將概念傳達給觀者。但電影要來得複雜的多,它有文本,好萊塢許多電影都為了視覺上的刺激而忽略了內容本身,觀眾看完之後,當下覺得很刺激,過沒多久就忘了,電影就變成消費主義下的娛樂產物,用過即丟,豈不跟垃圾無異?
舉「侏儸紀公園」為例,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特校,它究竟還有沒有辦法拍攝,第一集導演運用得當,而且完整的把他想講的故事跟概念清楚的表達給觀眾。但第二第三集,就明顯的是在炫耀他們可以做出多生動的恐龍跟特校,這種使用特校的方式就完全無法令人苟同。
且看動機是否為譁眾取寵
回覆刪除故事是否為講而講
特校是否為炫而炫
過當的特校
個人認為
媚俗的成分多
忠實呈現觀點少
沒有不好
反正麥當勞這種垃圾食物大家也在吃
好萊塢的垃圾片看了也不會蹺辮子
只是看到那種某些人炫耀垃圾好吃好看
就忍不住用自己的味覺視覺審美標準ㄍㄧㄠv一下
畢竟
有好吃的美食不吃
有好看的電影不看
實在有點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