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astonbury是一個在英國所舉辦的大型音樂祭,舉辦已經超過30年,每年 超過十萬人參與盛會,大大小小的搖滾樂隊幾乎都來這邊表演過。電影的一開始,用千年前人們到聖地朝聖,和正準備出發前往音樂祭的人群做交叉剪接,不單是Glastonbury這個地點的特殊性,群眾們去音樂祭,也是帶著朝聖的心情前往!看完這部紀錄片,就會知道Glastonbury已經不是單純的音樂祭這麼簡單。
整部紀錄片,除了音樂祭本身外,甚少提到個別樂團,反而圍繞著各種議題,包括了英國的政治、嬉皮文化、毒品、性別、警察、浪人等等,所有你想的到的瘋狂行徑,在這裡看到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而這個音樂祭所創造出的世界同樣也是包容的,無論你來自那個國家、哪個政黨、左翼還是右翼、無政府主義、嬉皮、龐克、浪人、反戰者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個空間。最令人動容的是,這個大型的音樂祭所邀請到的樂隊,幾乎都會在台上宣揚他們思想,以及各種議題,以喚起人們對議題的關注,60年代的反越戰,現在的反核、公平貿易、第三世界的外債問題等等,樂隊在台上無論是藉由歌曲或演說,都會把這類資訊傳達給台下的觀眾,搖滾樂反動的本質在這裡表露無遺!觀眾也可以在音樂祭的四周找到許多這一類的資訊,或許有些人是純粹為享樂而來,但也有許多觀眾參加Glastonbury之後會更關心更多這類的議題。
和Glastonbury比起來,台灣音樂祭缺少的或許就是這種精神!台灣數年前也開始辦起了大型音樂祭,包括了貢寮的海洋音樂祭、北部的野台開唱和南部的春天吶喊,今年南部首次舉辦了大港開唱!很多人想聽好聽的音樂,想聽國外大團的高超技巧,但無論是觀眾或樂團,都忘了搖滾樂的本質,反動!很少看到台灣樂團在台上宣揚自己的理念,政治更是避免提及,搖滾樂似乎變成一種青年逃避現實社會的管道,而非改造社會的動力。貢寮海洋音樂祭的商業氣息越來越濃厚,原本要保護沙灘的美意早已被破壞殆盡;反觀今年的野台開唱,主辦單位很有心的辦了個議題村,有許多攤位,雖然乏人問津,但未來幾年,除了主辦單位外,若有同樣共識的樂團,在台上配合某些議題發表演說或演出,相信會有更大的迴響,讓台灣的音樂祭也不再是音樂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