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21, 2006

女王的教室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挑戰惡魔般的魔鬼教師,一年間的紀錄。

開始看這部日劇的前幾集時,就讓我想到另一部日本電影,深作欣二導演的「大逃殺」!這部電影是用更極端的劇情來表現,讓生活在保護中的小孩們,進入一個荒島,在只有一個人可以活著離開的情形下,整個荒島變成了一個殺戮的社會縮影,對整個日本的教育跟社會做了相當大的抨擊,而女王的教室裡,阿久津老師,同樣的也是用最極端的手段,激發他的學生們對抗擋在他們身前那一道巨大的牆。

女王的教室可以說就是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而阿久津老師把自己當作社會的傳統規範跟價值觀,他強迫所有學生聽他的話,以成績作為每個人分等的標準,成績差的跟不聽話的,就必須幫全班做所有的雜務。這跟社會上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規範幾乎一模一樣,這個商業社會只用單一標準去評斷一個人的價值跟地位,財富、權力、美醜…因此,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知識,而是為了獲得那僅有6%的人才能獲得的物質上的幸福,而在社會上大部分的人,就跟神田班上的同學一樣,放棄去對抗這個制度,因為對抗制度的懲罰就是被邊緣化,像神田被排擠、真鍋由介被流放、進藤因為對抗強權被懲罰,唯有向權力核心靠攏的人才能得到好處,漸漸的連那一兩個原本反抗這個制度的人,也放棄與這個傳統又不合理的制度對抗,只有堅定自己信念的人,才能再站起來對抗社會這個不合理的制度,在女王的教室裡被選中的那個人,就是神田和美…

阿久津老師為什麼會選擇神田和美成為對抗她的角色,她在神田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神田的成績和前幾名一直是無緣的,也沒有沒有進藤同學那種可以公開和老師放對的勇氣,但她卻擁有的是一顆最純淨的心,有其他同學沒有的堅定的信念,她總是用最笨卻最直接的方法做她認為對的事情。這個社會中這種人已經越來越少了,聰明的人太多,大家都想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金錢、權力、地位、名譽,維護自己的利益。買股票的人希望換個有錢的政府才能讓股票大漲;做生意的人希望開放三通,他們才能賺大錢;軍公教希望永遠不要繳稅,維持18%的利息;既得利益者永遠只想維持他們的利益,那些被剝削的人們,每天辛苦的工作,晚上回到家,打開電視,看著一個又一個的政論節目發洩一下、千篇一律的連續劇劇情、沒營養的綜藝節目,久了也就麻痺了,不會有時間想要怎麼對抗這個社會的不公,而被邊緣化的人,即使發聲,這個社會也未必願意聆聽他們的聲音,這個社會缺少更多像神田和美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也許在達到目標之前,會不斷的跌倒,但他們只要堅持信念,終究可以找到一套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困境。

回想以前的求學過程,從小學國中到高中,班上總是有一些被邊緣化或是被排擠的同學,甚至被老師或家長歸類為壞學生,我記得國三的時候,那些同學甚至被編在同一個班級集中管理,感覺這些孩子被放棄了,他們是這個制度下的犧牲者,現在想想,他們也許只是不愛唸書,也許只是不願遵守這個成人社會替他們定下的遊戲規則,但是在他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卻被家長和師長遺棄了。我不是一個很聽話的小孩,但是靠著一點小聰明,成績一直在班上前幾名,所以幾乎也沒有想過這種問題,但是當開始念大學,出社會之後,才知道社會那種傳統規範跟價值觀有多可怕。當你大學畢業後拿不到四萬的薪水,父母就開始抱怨你大學選錯系;當你想追求理想的時候,卻被人家說好高騖遠;當你換個工作在家休息,父母又開始說隔壁誰誰誰家的小孩現在一個月賺多少錢,當有一天發現身邊的人每天談論的都是錢、錢、錢時,真想把他們的頭都挖開來看看,裡頭裝的是新台幣、美金還是歐元,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怎麼樣賺更多的錢,他怎麼會有時間去認識這個世界?怎麼有時間去完成他想做的事?

女王的教室從不同的角度看也許會有很不同的看法吧,我覺得它跟大逃殺一樣,表面上在批判日本現在的教育制度下的小孩,但本質上卻反映了日本的成人社會造成了這樣的價值觀和教育制度,這些小孩將來就會被教育成和現在的成年人一樣,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終其一生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這不光是日本社會的問題,在今天的台灣,同樣也有相同的情形。可能很多人看完這部日劇只是覺得很感動,也許也有人覺得這根本是一部為了耍噱頭的日劇,但它的確點出了許多我們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