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14, 2006

中央車站



在看完摩托車日記之後,深受感動,當然一定要找導演之前更廣為人知的一部電影,「中央車站」。

這是一個發生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中央車站」裡的故事,故事一開始,一位退休的教師,朵拉,在車站裡從事一項特別的工作,幫不識字的人寫信,寫一封信一塊錢,代寄的話再加一元。有一天,名為安娜的女子,帶著他的兒子約書亞一起來,想寫信給約書亞的父親-耶穌,但就在朵拉第二次幫她寫完信後,母子兩才剛出車站就發生了車禍,約書亞唯一的親人就這樣離他而去,只留下九歲的約書亞一個人留在車站裡…朵拉在同情心驅使下,終於帶著約書亞去找他爸爸,一開始朵拉還有點心不甘情不願,而且她很討厭這小鬼頭,甚至想甩掉他,但隨著里約熱內盧越來越遙遠,兩人的感情卻越來越好,親如母子更或是忘年之交,最後,朵拉和約書亞來到一個小鎮上,他們沒找到耶穌,卻找到了約書亞的兩位哥哥以賽亞和摩西,第二天,朵拉留下約書亞,坐上巴士獨自離去,約書亞醒來發現朵拉不見了,他跑到大街上,惆悵的背影遺留在小鎮的街道上…

電影以里約熱內盧的車站開始,車站中人來人往,夾雜著許多人念信的旁白,導演用蒙太奇手法,剪輯著車站中口述信內容給朵拉的人們,人們毫無掩飾的對朵拉說出自己的心聲,這裡導演似乎在做某種隱喻,這些情景,就像人們在教堂告解時的聲音一樣,只是神父換成了朵拉,而教堂換成了車站,而其中主角之一的約書亞,一家人的名字都以聖經中的名字命名,也有類似的隱喻效果,尤其到片末,約書亞哥哥們的家雖然不是很大,卻是很溫馨的,約書亞跟朵拉尋找的地方,就是所謂的天堂。另一個有趣的點,就是在車站拜託朵拉寫信的人,有些人或許並不是真正想把信給寄出去,只是藉由陌生人的手,把自己想對那個人說的話說出來,有點像現在的留言版一樣,信寄不寄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差別,他們只是需要一個被傾聽的空間,不過就現實面來說,也許也有相當多數的人需要朵拉幫他們的忙,因為他們不識字,這工作在教育普及台灣是很難想像的…

朵拉,事實上在故事的一開始,給觀眾的感覺她是一個很冷漠的人,甚至是憤世嫉俗,他把很多人的信當作笑話看待,看完就扔到一個抽屜中,退休教師的她,感覺把其他人都當作笨蛋,她有著都市人的疏離和冷漠,甚至他冷血到把約書亞賣掉以換得一台電視,十足是個面目可憎的歐巴桑。但,她還是有與生俱來的憐憫心,只是在她冷酷的外表下被掩蓋住了,否則她不會冒著生命危險把約書亞從人蛇集團中救出來,而她跟約書亞後來的關係,似乎彌補了她親子關係的一種缺憾。朵拉在電影中曾不止一次提到她的父親,是個酒鬼,雖然電影裡並沒有直接說明,但感覺導演把朵拉的性格形成原因,歸咎於這個失敗的親子關係上,尤其朵拉酗酒,沒有結婚,以及無法看到別人得到幸福的個性,很明顯的是受他父親的影響,但約書亞卻改變了她。

約書亞,雖然他僅是個九歲的小孩,但他卻十足有個大人的樣子,他看到大人們所看不見的,因為他的純真,他可以一眼看穿這個社會的偽善,當他第一次和媽媽來到朵拉的攤子前,他那種純真的眼神和言語,犀利的刺破朵拉的謊言,他可以從朵拉的眼神看出她在說謊,也因為他的直言不諱,他問的話總是一針見血,聽在以往善於躲在自己偽裝保護之下的朵拉耳中,有如針刺。但一路下來,朵拉卻因為約書亞的話,漸漸的改變自己,從一開始的冷漠,到後來兩人親如母子,結尾時,朵拉換上了約書亞送他的洋裝,她不僅改變了她的外型裝扮,她的內心也因為約書亞而改變。

沒想到和摩托車日記一樣,兩部都是公路電影,也許這是導演比較擅長的處理方式吧,摩托車日記格瓦拉從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愛麗斯出發,來到聖保羅的痲瘋村;而朵拉從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出發到巴西東北部的小村落,不同的目的地,尋找理想,尋找心中的天堂,卻同樣的在這次的旅程中,徹底的改變了自己,旅行真的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過程,也許這也是導演如此喜歡拍攝公路電影的原因吧!

還有好多感想沒寫,想到再補上,最近上班沒什麼時間看電影,也沒時間寫心得,感覺真是有點空虛,難得星期天下午在家看中央車站,看完卻哭的一塌糊塗,我已經不記得上次看電影流淚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明天還是會在同一個天空下吧!ko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