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12, 2006

默片時代的喜劇大師 卓別林VS基頓



卓別林-享譽全球的默片大師
基頓,何許人也?
居然能和卓別林相提並論?

查理 卓別林我想不用多做介紹了,他是個聞名世界的大師級人物,就算沒看過他的電影也應該聽過他的名字吧!而巴斯特 基頓(Buster Keaton),如果不是常注意電影史的人,應該很少會聽過他的名字!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在前年金馬影展的一部電影-愛做愛作夢(dreamer)裡,當時兩位男主角為了卓別林和基頓,誰才是無可取代的默片大師而爭吵。當時心中就在想,基頓到底是何許人也,可以和喜劇泰斗卓別林相提並論,我想應該不是什麼泛泛之輩。後來因為要考研究所,從書上看到了基頓的介紹,後來有幸看到了他最經典的一部作品-將軍號

要評論這兩位大師,我當然是不夠格,更何況算來算去,我也只看過卓別林的城市之光 摩登時代,基頓的將軍號和一些短片。但其實從這幾部片,就可以看出兩個人雖然都是默劇大師,但他們的風格真的是大異其趣,我記得小電影主義有一篇文章也是比較這兩人,它提到了基頓的電影強調的是"動作"而卓別林強調的是"劇情",我覺得真的是太貼切不過了。

看基頓的電影時,妳可以九十分鐘從頭笑到尾,絕無冷場!光是基頓的動作就足以令人捧腹大笑!觀眾可以看到他一直在影片裡跑來跑去,一下跌下水坑,一下摔跤,基頓電影的節奏相當快速,加上基頓電影裡精確又巧妙的場面調度及空間運用,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個馬戲團或遊樂場,在將軍號裡,基頓巧妙的運用"火車"作為媒介,設計一連串有創意的動作及場面調度,製造更多的危機與令人捧腹的情節。更絕的是整片的劇情結構宛如一面鏡子正反相對!我們不能說基頓的劇情不重要,但基頓的重點的確在追逐及許多滑稽的動作,前幾天在同學家裡看"午夜之後狂戀"裡面有許多基頓電影的片段,光看那些鏡頭就足以令我們發笑,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那個劇情是什麼?

反觀卓別林,雖然他也有用許多滑稽的動作引起觀眾的笑聲,但事實上,有時後卻不是動作本身所引起的,以前有聽過一句話 "笑聲其實是殘酷的,因為我們笑的時候,往往是有災難降臨於他人的時刻"卓別林的電影往往給人這樣的感覺,"城市之光"裡,流浪漢和富人間的落差,富人往往在清醒時,就忘了流浪漢是誰,以及流浪漢對賣花女和富人的對比,上流社會的人們想著只是午夜狂歡,自殺而下層階級如賣花女,卻為了生計房租煩惱,流浪漢之所以引人發笑,是因為他和整個社會的不協調感!卓別林善於運用電影來嘲諷當代社會問題或怪異的現象,也許就像他的性格,即使在有聲電影來臨,他仍堅持用默片形式拍攝城市之光,就像他在摩登時代裡讓我們看到的不是工業的進步,而是工業革命後產生許多的後遺症,嘲諷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卓別林的電影似乎總是傾向於人們看不到的那一面。

除此之外,基頓和卓別林的角色給觀眾的感覺也不盡相同,看基頓的電影時,感覺好像在看一場秀,觀眾是在旁觀者的立場, 也就是第三人稱的角色,相對的,在卓別林的電影裡,我們會認同他電影裡流浪漢的角色,融入這個角色,隨著他一起歡樂悲傷, 在城市之光的最後一場戲裡,我們不禁會擔心賣花女是不是認得出流浪漢,她會不會嫌棄他。

當然,這兩位默片大師還是有許多的共通點,他們非常善於場面調度及空間構圖,他們會利用畫面的上下左右及景深,來設計一個有趣的動作或劇情,我們常看到劇中的角色在畫面的某一角,而壞蛋就在畫面的另一個角落準備攻擊主角,但主角總是巧妙的逃過,這種精確的場面調度,較不靠攝影機運動或對白的表現方法,在現代電影裡是越來越難見到了,或許加進這些複雜的元素之後, 原本默片時代注重的空間,場面調度,在後來的電影裡已經有所不同了,像現代的喜劇多半是誇張的言語和特效堆砌出來的,純粹的影像元素現在反而無法吸引觀眾的焦點。

最後,回到"愛做愛作夢"裡兩位主角的問題,哪一個才是無可取代的默片大師?我想這問題應該沒人回答的出來。卓別林在嘻鬧之餘,卻又發人醒思的劇情比基頓好嗎?但基頓在將軍號裡,整個相對又精確無比的"正反"結構卻又令人驚歎不已!

無疑的,有聲電影來臨之後,默片就宣告死亡了,人們也無法再享受到純粹影像的魅力,但這兩位大師的經典之作,的確值得一看再看!

kong 1.19

ps。卓別林的電影DVD光華買得到,一片一百三超便宜,不過很像快沒了
因為正版已經出了…
至於基頓只有將軍號買得到,其他可能要去國家電影資料館找找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