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13, 2006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劇情簡介(引用自官網http://burton.com.tw/motorcycle/contest.htm)
1951年,患有氣喘的23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Ernesto Guevara)與死黨阿爾貝托(Alberto Granado),載著滿滿的家當與憧憬,跳上屌車(諾頓500重型機車),從家鄉布宜諾艾利斯出發,揭開一場貫穿南美大陸,總長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的壯旅。行過草原、高山、大河、深雪,儘管一路上險阻不斷,偶有爭執,樂天浪漫的倆人仍被這前所未見的無邊景致深深感動。隨著旅程逐漸開展,他們目睹、並體驗了自五百年前殖民者登陸以來,這塊土地所承受的種種創傷、苦難、與不義。貧富的懸殊、階級的對立、種族的剝削、帝國的壓迫,以及人世間永無止息的生、老、病、死,都不斷激盪兩人的靈魂,也在青年格瓦拉的心裡埋下了日後席捲世界的革命之火。

該怎麼介紹這部電影呢?這樣說好了,我當時進電影院的心態,大概就跟切 格瓦拉當時剛出發要旅行的心態是差不多的,我並沒有想像到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從片名和簡介大概知道會是一部公路電影,就像格瓦拉跟阿爾貝托當初在計畫前往南美大陸旅行時,並沒有想到這趟旅行會帶給他們往後的人生如此大的影響。

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的中產階級家庭,家境算是很好,他原本的志向是立志當個醫生,他有個小女友,也許等旅行回來唸完醫學院,結婚然後當醫生是他的生涯規劃...但和阿爾貝托的這次旅行,卻改變了他。片子的前段和一般的公路電影沒有太大差別,兩個人懷抱著夢想,想環遊大陸,一路上遇到一些挫折,但也有許多驚奇有趣的經歷... 格瓦拉是個有浪漫性格,卻又極富正義感的年輕小伙子,而阿爾貝托雖然油腔滑調,但他其實也是個感情豐富的傢伙,(尤其是對他的摩托車),兩人的共通特質就是不安於現狀,勇於冒險,雖然在旅行的路上不斷爭吵,而且不斷遭遇困難,但互補的性個也是他們能一路走下來的原因...,從阿根廷,穿越過冬天的智利,一路上騎著他們的唯一伴侶摩托車,但很不幸的,摩托車在智利終於得跟他們分別了,它太疲倦無法再繼續走完剩下的旅程。在他們把摩托車賣掉後的某個夜晚,在智利的路上遇到了一對夫婦,四個人晚上圍著火堆聊天,他們原本是原住民,卻被地主跟外來的人剝削, 連自己的土地都被搶走,只好出來找工作…格瓦拉和阿爾貝托驚訝的從兩夫婦口中聽到這樣的事實,當他們問到格瓦拉和阿爾貝托為何離家時,兩人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只是為了旅行而旅行",格瓦拉最後答了這句話。 "喔,願上帝保佑你們" 雖然只是淡淡的說了這句話,但相信他們兩個心中在想著,"能為了旅行而旅行,居然會有這樣的人" 而格瓦拉和阿爾貝托內心想必也受到相當大的衝擊,格瓦拉他們才第一次親身經歷了南美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所有人都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而第二天,他在礦場看到更多和那對夫婦一樣的人,隨後,他們到了原住民的部落,醫生家,以及最後到了聖保羅治療痲瘋病人的村落,一幕幕拉丁美洲毫無掩飾的景象不斷的在他們面前呈現。革命的種子似乎已經在格瓦拉心中萌芽,他在痲瘋村,不願意遵守修女們戴手套的規定,盡一個醫生的力量,幫助村中的人。「那條河把生病的人跟健康的人分隔兩地」,格瓦拉在痲瘋村時,看著中間的那條河說道,他想打破這條界線 這條在拉美土地上不公平的界線,階級,土地,貧富,的界線。終於,即便他有著氣喘,他仍然努力的游泳過去對面的村子,慶祝他24歲的生日…

自此之後,格瓦拉終其一生,都在努力的打破那條界線,阿爾貝托在瑪雅遺跡的時候,說要組織農民,發動革命,格瓦拉說:沒有子彈怎麼革命?但最後他還是跟卡斯楚在古巴發動了革命,為的是人道,追求拉美的團結,對抗帝國主義的入侵。雖然拉美的革命仍未成功,但格瓦拉的精神卻已長存拉美民眾的心中。

雖然沒有運用太多特別的電影手法,但格瓦拉跟阿爾貝托的個人特質,以及旅行中受到的震撼及感動,卻是任何電影手法所不及的,電影充滿著冒險、浪漫,更具人道主義,格瓦拉和阿爾貝托,他們有我欠缺卻羨慕的人格特質 冒險、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人道的關懷,這是今年到目前為止最令我感動的一部電影...台灣的確是需要一些真正的人道精神,在這功利的社會之下…


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