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光點看了兩部「偽」紀錄片,還蠻有趣的,一部叫做「登陸月球行動」另一部叫做「總統之死」,這兩部雖然都是「偽」紀錄片,卻是截然不同的類型,而其背後的意義也是大異其趣…
「登陸月球表面」藉由訪問導演-庫柏力克的遺孀,因而揭開一件大陰謀,原來人類第一次登陸上月球的畫面是在攝影棚拍攝的?阿姆斯壯的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只是腳本裡的台詞?登陸月球行動只是美蘇之間冷戰的延長?整部片都是紀錄片常見的手法攝製,包括訪談、新聞影片都拍得煞有其事,而且又是人人都愛看的陰謀論,內容有真有假,如果不是最後演員的NG畫面,我還真一度信以為真,不過探討紀錄片真實的電影已經太多,早在大一的時候就在畢展見識過學長姐的騙人功力了,相較於「登陸月球表面」,「總統之死」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都遠勝過前者。
「總統之死」是用紀錄片的形式拍攝「未來」所發生的事,或者應該說是虛構的事,既然觀眾早已知道這支是個偽紀錄片,當然不會把注意力放在紀錄片的真實性上,反而能關注紀錄片想傳達的意義,「總統之死」的故事是尚未卸任的美國總統小布希,於芝加哥被刺的整個過程,事實上整個紀錄片可以說是911事件的縮小版,開場一名黎巴嫩女子對於911的泣述,「在你扣下扳機那一剎那,你有沒有想過後果?」,貫穿了整部電影,恐怖攻擊(刺殺行動)並不會帶來和平,反而加深了美國恐懼和仇外的份圍,如同布希被刺之後,副總統錢尼所做的一樣,隨便找個中東人士抓起來,指著他鼻子說他是兇手,然後準備送他上死刑台,這跟小布希在911事件後的作法如出一轍,最後的結局,出乎意料之外的兇手,卻是一個在波灣戰爭中喪子的退伍老兵,他的另一個退伍的兒子說道:「戰爭結束回來之後,我們會不會被視為英雄?還是一群替布希打仗的笨蛋?」
過去幾年探討911的電影不少,麥可摩爾的「華氏911」針針見血,對布希政府的大力批判讓他報回一座金棕櫚,「火線交錯」關注種族隔閡的問題,而「總統之死」和溫德斯的「豐饒之地」卻呈現在911事件後一種恐懼而哀傷的份圍,儘管觀察的角度不同,卻不斷的提醒我們相同的事,「在你扣下扳機之前,你有沒有想過後果?」這句話可以當作最好的註解…
最後提一下,「總統之死」用紀錄片的形式去拍攝劇情片的內容,手法非常的傑出,尤其將真實人物如小布希、錢尼在公開場合的錄影和虛構人物的交叉剪接,幾乎沒有破綻,除了錢尼在小布希葬禮上致詞時聲音上的小瑕疵之外,整部「紀錄片」幾乎挑不到技術上的毛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