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希臘首部曲之前,很幸運的有機會在南歐影展,觀賞這部安哲羅普洛斯長達四小時的長片-「流浪藝人」。這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尤其對於那些,第一次接觸希臘歷史或是安哲羅普洛斯電影的觀眾來說,第一時間恐怕無法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故事內容主要在講一個演歷史劇「牧羊姑娘葛爾芙」的劇團,從1939~1962年流浪在希臘各地,歷經了二戰、英國人的統治、帝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角力,以及左右兩派對立所延伸的內戰。看完之後覺得很像希臘版的「悲情城市」(但我是覺得流浪藝人比起悲情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長達四個小時的劇情暫且不做討論,我覺得這部電影有幾個很特別的地方…
第一個當然就是攝影跟運鏡啦,大家應該都熟知安哲羅普洛斯的是個喜歡長拍的導演,他的每個鏡頭都像詩的一個句子,他的攝影風格跟去年金馬影展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的風格有些許類似,而在空景跟場面調度也很有侯孝賢導演的味道,但安哲羅普洛斯最特別的是,在他的電影裡,不斷重複使用360度的運鏡,而在這些運鏡底下,所隱含的意義都非常的不同。對於觀眾來說,攝影機背後是看不到的,觀眾不知道攝影機背後隱藏著什麼?是危機、背叛還是一顆子彈?安哲羅普洛斯緩慢用360度的運鏡,讓觀眾一直處於一個不安的狀態中,而安哲羅普洛斯總是會在鏡頭轉一圈回到原點時,讓觀眾發現一些令人震驚的畫面和事實,在女主角哥哥要當兵時,在媽媽的房門,哥哥才剛和媽媽道別,離去後鏡頭順著相同的軌跡,再度轉回媽媽的房間,卻發現另一個男人進入了她的房間…
安哲羅普洛斯運用360度運鏡的另一個隱含的意義,在電影裡也很常見,就是時空的轉換,導演藉著一次的運鏡,很順暢又不留痕跡的轉換時空,讓觀眾無從察覺時空的轉換,直到演員的對白透露出時代的背景。這種運鏡在電影裡不斷的重複出現,而且每一次的運鏡舒緩而流暢,美!但卻是一種悲愴的美,在如此流暢的運鏡和美麗的取景下,隱含的卻是戰爭、迫害、欺騙及背叛!而在流浪藝人這部電影裡,安哲羅普洛斯還有一種頻繁運用的手法,就是每當劇團在台上表演時,表演到一半,劇中的演員突然停止表演,然後望向畫外的某處,觀眾從演員臉上得知已經有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但卻不知盜發生什麼事,因為發生的事情又是隱藏在攝影機之後,這種鏡頭的運用,在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的電影裡也經常出現。
流浪藝人另一個特殊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劇情結構、時序變化!電影一開始劇團的一群人出現在一棟建築物之前,提著大大小小的行李和樂器,正準備離開,當他們轉過一個街角時,一台宣傳車經過,廣播著請大家投票給一位戰時英雄,我們看到傳單上寫的是1962,隨著劇情的推演,卻突然出現了德軍,也就是所謂的「納粹」,在一個360度的鏡頭之後,時間已經回到了二戰戰時,安哲羅普洛斯在整部電影裡,不斷的轉換著時空,戰時跟戰後的情景形成諷刺的對比!安哲羅普洛斯這種不著痕跡轉換時空的的手法,應該源於60年代新浪潮亞倫雷奈、馬格麗特莒哈絲等人的電影,像是廣島之戀、去年在巴倫馬都常見到類似手法。
流浪藝人的最後一個特殊之處,也是政治現代主義電影的一項特色,就是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所主張的「疏離效果」,安哲羅普洛斯在電影一開始的第一個鏡頭,一個拿著手風琴的劇團老人,在舞台上清楚的告訴「觀眾」,這只是一個「故事」,他告訴的是舞台下的觀眾,同時也是電影螢幕前的觀眾。劇團存在著雙重意義,他們的演出除了本身在電影裡的意義外,另外一層含意就是一直在提醒著觀眾,現在看的是一個「故事」,就是讓觀眾不會完全置入到劇情中,而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去觀賞電影,時序轉換也有點這個功能,讓觀眾無法持續連貫的觀賞電影情節,就和主角們在演「牧羊姑娘」時,不斷的被政治事件所打斷的情節相同,這部電影除了在反映歷史真貌外,也讓觀眾們適度的抽離,去思考在電影裡,希臘這段歷史的意義何在?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劇中的三位主角,分別對著鏡頭獨白,陳述著戰時他們被迫害的情況,這種近乎紀錄片式的鏡頭,主角直接對著鏡頭向觀眾陳述,那種震撼更加強烈也更為真實,證明了這部電影所講的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段歷史!這種根據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電影手法,在另一位新浪潮大師尚盧 高達手中,可以說已經運用到了極致,他中後期的電影裡,斷裂、拼貼等手法不斷的出現。
最後,我只能說,安哲羅普洛斯不僅是一位導演,也是一位詩人,和一位歷史的評論家…
Kong 2005 5/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