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17, 2006

現代批判精神的消失--B級電影史背後的意義



圖為「活死人之夜」,結局諷刺的是,所有活人都死了,勝利的是殭屍。

B級電影史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六部在1970年至1977年間,大賣座的六部午夜場電影(台灣翻成B級電影,好像有點怪怪的,「B級電影」在電影史上好像是專有名詞。), 《鼴鼠》、《活死人之夜》、《不速之客》、《粉紅火鶴》、《洛基恐怖秀》及大衛林區《橡皮頭》。午夜電影的興起,正處於美國極度動盪不安的政治背景,越戰示威、嘻皮的出現、迷幻藥和搖滾樂在青年間大為流行,《鼴鼠》就在這種背景下,成了第一部出現的午夜電影!

午夜電影的導演,運用低成本,以更為直接的方式拍攝,其中當然不乏暴力、色情,導演們不斷挑戰社會規範的極限,漸漸的,午夜電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潮,每個晚上幾乎場場爆滿,到了《粉紅火鶴》、《洛基恐怖秀》幾乎已經到達了顛峰的狀態,看過的觀眾紛紛聲稱《粉紅火鶴》是他們看過最噁心的電影,觀眾們甚至有人開始裝扮成「神女」的樣子出現,《洛基恐怖秀》的觀眾更是瘋狂,有些觀眾看了數百次的,電影院已經成為集體儀式的場塑,觀眾裝扮成螢幕上的角色,甚至直接和大螢幕對話,午夜電影的導演及演員們從來沒想過,他們的電影會造成這樣空前的盛況。然而,隨著美國政治逐漸平穩,年輕人逐漸脫離了嘻皮和迷幻藥的年紀,午夜電影在1970年代末期逐漸消失而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大白鯊和星際大戰。

「B級電影史」只告訴我們這些嗎?不!導演有更大的企圖,他試圖用這部紀錄片,去表達隱藏在這些午夜電影下的重大意義。導演在映後座談中,給我們這些影癡上了寶貴的一堂課。

這些午夜電影的導演、製片甚至是戲院老闆們,他們當初絕對不是因為覺得這些電影能夠賣錢,才製作甚至放映,而是單純的覺得這些電影真的很有意思,這在今日商業機制下的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來說,幾乎是不太可能的。而這幾部電影之所以重要,絕對不是因為他們在電影中濫用暴力、色情,更不是有大卡司大場面的電影,而是這些導演們用最直接的影像,勇於挑戰社會傳統及禁忌,以及全面性的批判精神。而這種批判精神,在現在美國的電影裡已經看不見了,更可悲的是,80年代以後的美國電影沿用了午夜電影的形式,卻沒有午夜電影裡的批判精神,從大白鯊、星際大戰甚至一直到近幾年的驚聲尖叫,恐怖、血腥、暴力,這些原本是午夜電影裡的元素,現在一一搬上了好萊塢的大螢幕,但全部都只剩下一個空殼,英雄主義、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取代了午夜電影的批判精神,它們不再讓觀眾的腦袋思考,只是把一堆堆的垃圾倒進觀眾的腦袋中。

午夜電影出現的時間,正好是美國內部,為了越戰問題而動盪不安的年代,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 金恩 博士遇刺、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迷幻藥充斥、反戰示威流血衝突不斷,這樣一個看似混亂的年代,卻也是美國年輕人最富批判性的年代,所有的傳統價值和規則都不值得信任,雖然混亂,確有生氣,也才會有午夜電影的興起,今日的午夜電影不復存在,而年輕人的批判精神,也已經不再。

附註:

座談中,導演認為我們是個影像的世代,接觸的都是各式各樣的MV、廣告、電玩等各種影視產品,思考都是非邏輯以及跳躍式的,導演認為也許電影的未來就在下一代身上。但我無法認同這個觀點,的確,現在的年輕人更有創造力以及有更多的非邏輯和跳躍性的思考,但現在在消費主義下的年輕人普遍缺乏思考能力,更缺乏批判精神,尤其在接收各種消費性影像之後,我不認為以後的情形會比現在更好,甚至會更糟,至少台灣的情形我認為是如此。

PS.電影裡最棒的一句話---

「電影課就是放波坦金戰艦,然後大家開始聊天」-by John Waters
Kong 1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